同治五年,西北的狂风裹挟着黄沙,肆意地拍打着兰州城的残垣。街头巷尾,尽是面黄肌瘦的百姓,眼中满是对生计的惶然。就在这片萧索之中,一位身形高大、身着官服的老者,迈着沉稳的步伐穿行其间。他目光如炬,神色间透着坚毅与悲悯,此人便是左宗棠。
彼时,西北局势动荡,回民起义烽火连天,捻军也在此地纵横驰骋,清军屡战屡败,朝廷焦头烂额。左宗棠临危受命,带着“师出无名,事必不成”的古训,奔赴这片棘手之地。他深知,等待自己的将是一场艰难无比的硬仗。
刚到兰州,左宗棠便一头扎进军务与民生事务中。这天,他正在营帐中对着军事地图苦思破敌之策,营帐外传来一阵喧闹。左宗棠皱了皱眉,放下手中的毛笔,大步走出营帐。只见一位年轻的将领正与几个士兵争执得面红耳赤。
“你们怎么能如此对待百姓!军粮征收也要顾着他们的死活!”年轻将领涨红了脸,大声吼道。
一个士兵嘟囔着:“将军,我们也是奉命行事,上头催得紧,军粮凑不齐,怎么打仗?”
左宗棠走上前去,神色温和地看着年轻将领:“你叫什么名字?为何事如此动怒?”
年轻将领连忙行礼:“大人,卑职刘松山。刚刚看到士兵们强征百姓口粮,百姓们苦苦哀求,实在不忍。这西北本就民生凋敝,如此下去,百姓何以为生?军队又如何得民心?”
左宗棠微微点头,看向那几个士兵:“你们可知,得民心者得天下。没有百姓的支持,我们在这西北寸步难行。军粮要征,但绝不能伤了百姓。去,重新统计,务必留下百姓的口粮。”
士兵们喏喏退下。左宗棠又对刘松山说道:“你能心系百姓,甚好。这西北局势复杂,我们既要平乱,也要安抚百姓。往后,有任何难处,都可来找我。”
刘松山眼中满是敬佩:“多谢大人,卑职定当肝脑涂地,追随大人!”
此后,左宗棠一边整顿军队纪律,一边着手恢复民生。他组织士兵兴修水利,开垦荒地,鼓励百姓耕种。同时,他还四处筹措粮草,确保军饷充足。在他的努力下,兰州城渐渐有了生气,百姓们对清军的态度也从恐惧、抵触,转为了信任与支持。
然而,军事上的困境远比想象中严峻。捻军机动性极强,神出鬼没,回民起义军又熟悉地形,据险而守。左宗棠深知,不能急于求成,必须制定周密的战略。
这天,他将麾下众将召集到营帐中,指着地图说道:“捻军与回民起义军虽看似强大,但各自为战,缺乏统一指挥。我们先集中兵力对付捻军,采用‘画河圈地’之策,将他们困于狭小区域,再逐一击破。”
一位将领面露疑虑:“大人,这‘画河圈地’之策虽妙,但需要大量兵力部署防线,我们兵力本就有限,会不会顾此失彼?”
左宗棠捋了捋胡须,胸有成竹道:“无妨,我们可调动地方团练协助防守。同时,加强侦察,掌握捻军动向,适时出击。只要大家齐心协力,必能成功。”
另一位将领问道:“大人,那地方团练的调度和指挥,该如何安排?”
左宗棠沉思片刻,说:“各地团练由当地有声望的乡绅牵头,我们派军中干练之人前去联络协调,明确职责,让他们知晓何时守、何时攻,与我们的正规军紧密配合。”
在左宗棠的指挥下,清军与捻军展开了一场场激烈的较量。经过数月苦战,终于将捻军主力围困在黄河、运河与徒骇河之间。一场决战后,捻军全军覆没,左宗棠成功解决了捻军之乱。
但西北局势仍未彻底平定,回民起义军仍在负隅顽抗。此时,朝廷内部却出现了不同声音,有人主张放弃西北,将精力集中在东南海防。